透明质酸钠原料供应商安华生物计划重新登陆新三板。 10月20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山东安化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化生物”)公告称,公司公开转让股份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申请已获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核准并挂牌。安化生物本次上市的股份总数约为7,630.51万股。毛利率持续下降,今年1-4月下降至34.73%。网站官方信息显示,安化生物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致力于生物活性成分、原料药、医美终端及护肤品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同年7月,公司成立安化生物滨州工厂。 201年3月2、一期工程竣工,开始正式生产透明质酸钠。目前,安华生物主要从事透明质酸钠原料、透明质酸衍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和终端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安华生物首次涉足资本市场。早在2015年6月8日,公司就在新三板挂牌。随后于2021年7月,因主动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申请终止上市而被停牌。同年8月,被除名新三板。 安化生物向《公开转让说明书》(申请稿)表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透明质酸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的原料业务模式与华西生物类似,市场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商占据了全球透明质酸钠原料产销量的80%以上。安华生物的出口比例正在逐步提高,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最大创新供应商。” 图片/安华生物公转指令截图 (申请草案)。从业绩来看,安华生物2023年、2024年、2025年1月、4月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809.18万元、1.14亿元、4906.94万元。公司指出,2024年较2023年增长16.34%,主要得益于医疗产品及创业者皮肤产品护理品的开发 产品企业家。与营业收入相比,安华生物的净利润波动较大。各报告期净利润g期分别约为1248.82万元、512.2万元、164.18万元。其中,由于成本和研发费用增加等因素,公司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8.99%。 在净利润压力的另一面,安华生物还面临着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2023年、2024年、2025年1-4月,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1.88%、40%、34.73%。 “毛利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原材料产品价格下降,毛利率较低的医疗终端产品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安化生物表示,未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将面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议价能力受到影响、人工工资等成本大幅上升、或重大广告费用增加的情况。业务结构发生变化。 “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有效应对上述因素的不利变化,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进一步看,安化生物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原料透明质酸钠。各报告期内,由于市场竞争导致单价下降以及生产人员增加,原材料产品毛利率分别为53.49%、46.49%和35.59%。功能性护肤品全部外包,仅占营收的1.77%。按业务划分,安化生物营收主要来源于原料产品、护肤品、终端医疗产品等业务。 公开转让说明书(申请草案)显示,安化生物在聚焦原料业务线的同时,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依托自身原料规模和成本优势,生产一系列产品。涵盖消费者日常皮肤护理的护肤品。其中,公司旗下Shicore品牌涵盖处置液、膏霜、乳液、面膜、眼罩、喷雾剂等品类产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紫客颜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直营店,但销售并不完善。以杭州紫科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紫科研”)经营的“紫科研旗舰店”为例。截至发稿,该店已有粉丝约2.98万人。店内销量最高的产品是强效保湿精华喷雾,折扣前售价59元/100ml,已有2000多人付款。店内热销贴片面膜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小分子玻尿酸水面膜,仅有86人付费。安化生物公开转让说明书(申请草案)照片/截图。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和1月截至2025年4月,安华生物护肤品营收分别为580.09万元、906.17万元、87.03万元,营收占比分别为5.91%、7.94%、1.77%。安华生物公开承认,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占公司整体业务规模比例较低。其还指出,功能性护肤品主要由子公司杭州紫科颜经营。 2024年和2025年1-4月收入占比先上升后下降。今年1-4月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公司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将逐步减少对自有推广品牌的投入,相应的收入将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公司营销成本投入过多,仍未能打开市场”等原因,功能性护肤品成本占安化生物营业成本的比重较大。评级费用从2025年4月开始。 据安华生物科技介绍,功能性护肤品的大小与自我护理产品的护理费用较高。因此,功能性护肤品全部外包,以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化妆品制造行业的产能,实现高效率。实现创收。此外,根据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各报告期末,安华生物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304.6万元、4787.85万元、6012.35万元,分别占流动资产的19.73%、25.17%、31.18%,呈现阴影。公司表示,未来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库存规模将持续增长。 “如果未来市场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客户需求下降,这将导致公司库存积压以及库存价格下跌的风险es.》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李峥编辑杨娟娟校对穆向通